第100章 农耕革命的希望田野(1/2)
在五千年前的古老时代,农耕方式原始而低效。广袤的大地之上,人们在那一片片荒芜的土地上辛勤劳作,然而所获却寥寥无几。他们依靠简单的工具,如粗糙的耒耜,和仅凭经验传承下来的粗糙方法种植庄稼,收成微薄得难以维持生计,饥饿的阴影常常笼罩在人们心头,食不果腹成为常态。林观音穿越至此,望着那一片片亟待开垦和改良的土地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。他那坚定的目光中,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改变现状的决心。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林观音深知农耕对于民生的重要性,他明白,只有从根本上改进农耕技术,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。
他首先着手改进种植工具。当时,人们使用的耒耜不过是由简单的木棍和石头绑在一起制成,简陋笨重,劳作起来十分费力。林观音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,开始在脑海中构思一种更为高效实用的耕犁。
他日夜思索,在地上画出无数的草图,不断修改完善。他选用坚韧的木材作为主体框架,又巧妙地融入了少量从矿石中提炼出的金属部件,增强关键部位的强度和耐磨性。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调整,一种新型的耕犁终于在他的手中诞生。
这种耕犁不仅更加轻便灵活,而且能够深入土地,翻耕效果显着提高。然而,新工具的推广却遇到了重重阻碍。
“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哪能说改就改?”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对此表示怀疑和抗拒。他们害怕新的工具会破坏土地的神灵,带来未知的灾祸。
林观音并未气馁,他深知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时间和实际的成果来证明。他亲自带领一部分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村民,在广阔的田间示范新耕犁的使用方法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他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握住把手,如何控制耕犁的深度和方向,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,但他的动作依然坚定而有力。
经过实际操作,新耕犁的优势逐渐显现。它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土地翻耕,而且耕后的土地更加松软平整,有利于种子的生长。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,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放下疑虑,接受并使用新耕犁。
解决了工具问题,林观音又把目光投向了农作物的品种。当时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,多是一些适应力较弱、产量不高的种类,抗灾能力也极为薄弱。一旦遭遇天灾,往往颗粒无收。林观音决定踏上寻找优良种子的征程。
他翻山越岭,穿越茂密的丛林,走过湍急的河流,拜访了周边的许多部落和村庄。每到一处,他都仔细观察当地种植的作物,与农民交流种植经验。经过漫长的寻觅和精心的挑选,他终于带回了几种具有潜力的种子。
但新作物的种植也并非一帆风顺。由于这些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方法与当地传统的作物有所不同,一开始,村民们按照老办法种植,收成并不理想。
“失败乃成功之母。”林观音没有被挫折打倒,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亲自在田间地头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,记录每一个细节。他发现,新作物需要更合理的密植间距,才能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;轮作休耕可以让土地得到恢复,提高肥力。
他教导村民根据不同的作物特性,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空间。同时,他还引入了灌溉技术,带领村民挖掘水渠,将远处的河水引入干旱的农田。
在这个过程中,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。比如水渠挖掘过程中遇到坚硬的岩石,工程进度严重受阻。工具简陋,人力有限,面对巨大的岩石,大家感到无从下手。